升官发财在宋朝 下
这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将齐骆一行人所捎来的、为初仕所得的那半月俸银,给用得所剩无几了。
看着笑得合不拢嘴,不住朝陆辞点头哈腰的掌柜,在意识到自己将陆辞宰得这么狠后,哪怕是对亲友惯来大方的滕宗谅,也感到几分心惊肉跳和后悔。
在静然居前众人各散后,他偏偏与陆辞的宅所所在颇为顺路,令他纵使想避风头也难。
别无他法,他唯有一路上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同对方说着话,一边借着两边街坊的家中灯火,偷偷打量友人脸色。
陆辞却毫无发难之意,和颜悦色地同他聊了一路赵山遇的事:“赵山遇来投之事,明日你记得寻个时候,将你那份奏章写好,好连我的谢恩折子一起都让齐郎将顺路送去。”
齐骆虽是军旅中人,至今仍在蹉跎,但却待他真诚,陆辞自也愿投桃报李,行个举手之劳,予对方多个在官家前露脸的机会。
毕竟官家前脚才下了折子,召降李元昊帐下愿意归顺的首领,这后脚就有个在党项族中颇有话语力、还同李元昊沾亲带故的赵山遇来投,于士气定会大有助益不说,刚力排众议、将他提拔上来的小皇帝也好更有底气些。
滕宗谅点了点头:“干脆不等明日,我今晚就写好,免得被别的急务临时耽搁了,误了这事。”
陆辞莞尔:“你有这意想,自是更好。”
又随便聊了几句家常,他便极自然地在滕宗谅的家宅前与其分了手,旋即悠悠然地回自家去了。
……真不计较了?
唯留滕宗谅胆战心惊地目送他一阵,才满腹狐疑地进了家门。
然而接下来的几天,笑得满面春风的陆节度使,很快就让底下人见识到他的‘便宜’,可不是那么好占的。
备战期间,本就匮乏人手,现仗着他们吃人嘴软,陆辞更是使唤起来毫不客气。
只要是参与了那场宴席的人,都被他安排了十分冗重的任务,成天忙得脚不沾地。
但即使是累得昏天黑地,私下里对夫人叫苦连天的滕宗谅,每日在官衙里都攒着一股拼劲,断然不愿叫从那日起、干脆就宿在衙署里的陆节度使失望了。
——唯一享受着这种忙碌不堪的状态的,在绷紧一根弦的秦州城里,恐怕就只剩狄青了。
第二百五十一章
由于狄青早早与公祖商量过,定下了回京后再通过制举,走‘挂文职之名兼武职’的路子,哪怕他这几年来建功颇多,却都只在陆辞递上的奏疏中记着,此时安安静静地躺在小皇帝的某个暗屉中,等着重见天日。
在旁人眼中,他还赫然是一介白身。
幸有战场上亲手拼杀出的战绩在那摆着,他虽于明面上并无一官半职,众人却都默认了他行郎将事,掌控万胜营的举动。
而一说到万胜营,所有兵士们对他们的看法,具都换了个样了:这还得从上回,以狄青为首的万胜营的数名兵士,参与进榷场伏击中的优异表现来说起。
铜面小将骁勇善战,众人也已见过几回,不至于大吃一惊,但对平日吊儿郎当的高继宣,和沉闷得一脚踹不出半声来的杨文广也大放异彩一事,则彻底出乎了他们意料。
原来万胜营不全是不中用、还好挑事的纨绔子弟,人固然心高气傲了些,却不乏真有几把刷子的。
当一直暗暗瞧不起万胜营这群惹事儿的怂蛋的兵士,开始忍不住对他们略作改观时,敏锐察觉到这一点的万胜营兵士,精神气貌也变得截然不同了。
这变化虽称不上翻天覆地,但任谁都看得出,平时只井水不犯河水的两派人,渐渐增加了相互间的交谈,而万胜营的兵士在营房里行走时,也不再刻意避开或无视他营兵卒,而是昂首挺胸地慢慢走过,面上也带了点笑。
在感到与有荣焉之余,狄青也发现,对底下人训练起来时,他们也变得更有劲头了。
尤其是昔日同高继宣关系最为密切,却因对方那回趋利避害的直觉发作,躲开了几次触犯军法的邀约而渐渐疏远的那几个纨绔,在听闻高继宣那亮眼表现后,心里就攒着一口难服的气。
就凭那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还口无遮拦得很的高家衙内?,
既然高衙内能行,那他们肯定更行。
对万胜营里逐渐弥漫开来的暗中斗劲儿的气氛,狄青第一时间便发觉了,且毫不犹豫地加重了日常的兵练。
平时能让这些衙内们叫苦不迭,想方设法逃避的苦头,这回却闷不吭声地吃了。
狄青也不多鼓励他们,或是作出任何允人上场的承诺,只抓紧机会,将他们狠狠操练。
他的理念很是简单:既然不想混日子,而有心出人头地了,就脚踏实地地先得把本事学扎实。
否则上战场后,敌军只会想要他们的命,而不会好心教他们打仗的技巧。
届时不掉脑袋就不错了,还拿什么去争得功绩?
狄青更清楚的是,这批人背景非富即贵,极少是街上被捉来充数的贫家子,自己的身份又是个不好言明的……起初靠军法立威,那是不得以下所为,还是得亏了有公祖镇场,替他料理善后。
换作平常,倘若因他出了什么差错,叫公祖受到什么责问的话,他怕不得悔得用脑袋磕墙去。
同样对现状感到满意的,其实还有赵山遇一部。
在确认得到在秦州说一不二的知州陆辞接纳后,追随他的一干族人立即就被一一核查身份,放进了城,由陆知州下达文书,临时安排进了驿馆住下。
当然,每日都有数十秦州兵轮流在外看守,若有进出,必要派人跟随,但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
对此举为何,双方都心知肚明:这半是看管,半是保护。
对确实是真心来投的赵山遇一部而言,必要的出入从来不会受到拒绝,衣食住上的供应亦是颇佳,实在没什么可挑剔的。
况且,有宋军日夜护着,他们既能自证清白,也可避免受到心胸狭隘的李元昊所派刺客的加害,故而对这一安排十分满意,只静心等待陆秦州的下一步安排了。
——七日后,小皇帝就收到了齐骆一行人快马带回的奏折。
仅是飞快一暼,他的眼睛便亮了。
这是熟悉的小夫子的字迹!
等不及明日上朝,也顾不上请来还在议事厅的寇准等宰辅,他先让齐骆在外殿候着,就迫不及待地拆了火漆,展信读了起来。
他这一石二鸟之策,一定会得小夫子的夸奖吧?
满心期待的赵祯浑然不知,他唇角已挂着难以掩饰的灿烂笑意。
等读完这封不长不短的信件后,他先是为文字中揭露的党项内乱之事感到惊愕,又为李元昊对其父兄的残忍冷血感到厌恶,但读到后半段后,就只剩下雀跃不已了。
果真得了小夫子的表扬,且小夫子也全然未让他失望,甚至,还争气得让他惊喜万分——这不,诏令刚一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收服了在西夏颇有份量的部族长赵山遇!
此事宣扬出去,定然能极大程度地打击西夏的嚣张气焰,动摇李元昊那本就来路可鄙的王位,抵消王尚书遭掳的影响。
而且陆辞办事这般雷霆得力,无疑是对他能力卓越的强力佐证,原本对自己的一意孤行颇有微词的那些朝官,也不可能再厚脸皮说得出诽议对方的话了。
尽管不难猜出,这刚好撞上的时机,多半只是巧合,但素来对陆辞信心满满、偏心而不自知的小皇帝,还是毫不迟疑地将功劳扣到了小夫子的头上。
若不是小夫子治理秦州有方,外交得当的话,就赵山遇这惜命怕事的性子,还会敢来投么?
即使投了,又为什么非投秦州?即便投了秦州,如果小夫子不是魄力十足,又岂敢在诏书到来前,就先将人安顿下来,却不是为免生事、平白招人口舌而把人直接撵回去?
最重要的,还是小夫子与我虽分别多年,天各一方,师徒间却仍是默契十足啊!
赵祯喜滋滋地将这封他眼中的表扬和长脸信给反复读了几遍,才恋恋不舍地重新叠好,轻咳一声,正色交给因目睹全程而脸色微妙的内臣:“将信送到议事堂去,让李、寇、丁相公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