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攻改造手册
就比如眼前的知青所,看上去也太破了吧。虽然也是红砖房,但经历十多年的风吹雨晒,加上平常维护工作不到位,看起来就风雨飘摇的,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这样的房子能住人?
虽然没有人主动说出这个事情,但每个人的面色都极其的难看,也就大队书这个时候还能笑得出来。
“就是这里了,村里拨给知青们住的房子。虽然外面看着破是破了点,但里面该有的都有。”
大队书记其实也理解知青们面色为什么这么黑,毕竟眼前的知青所看上去比牛棚好不到哪里去。
或者说,牛棚都比这里好,毕竟耕牛在乡下可是金贵玩意儿,每一头都是公家的财产,一点马虎不得。
至于每年都会下来一拨的知青……
大队书记心里呵呵笑了几声,面上却不露声色。
很快就有心思活泛的人意识到,虽然大队书记刚刚给他们介绍完地方,人却没立即离开。
所以,这里面有说法?
其实大队书记也不是故意难为这些知青们,他也知道这种地方住不了人。
虽然上面有规定,每个村的知青都是集中安排的,但知青和那些要打倒的反对派不一样,管的没那么严。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
这些年知青们也从集中住在一个地方演变成了到村民里借住,每顿饭给借住的人□□票,这样村民有点收入,知青们也有个吃热乎饭的地方,也算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但好事也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毕竟知青也分手头宽裕和手头紧张的,所以大队书记才没直接和这些青瓜蛋子的后生们说,而是直接带人来了知青所。
有时候,亲眼看一眼比人说一万句都管用。
所以听了一圈知青们的抱怨后,大队书记才适时地提出了知青可以借住在老乡家里。
果然,知青们这时候再听说这件事,态度就没那么反感了。
但是有没有老乡愿意接收知青们,也是个问题。
其实大队书记也不是故意甩锅,主要是之前真出过事儿。
村民们虽然乐意多个收入来源,但是家里的粮食也是有限的,多了也负担不了。而且村民也有村民的顾虑,他们原本是打算给家里贴补点才愿意接收知青的,但这年头谁家没个小年轻,要是家里的小年轻和知青看对了眼……好事也就变坏事了。
毕竟之前也不是没这样的事儿发生,女知青就算了,原本女同志赚的工分就比男的少,这也是人体构造天然决定的。
不要拿那些可以拿和男人同公分的铁娘子说事儿,如果不是日子过不下去,谁愿意豁出命的干。而那些轻轻松松就能拿满工分的女同志,一个村也不见得有几个?
但男知青就不一样了,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就会用脸和一张巧嘴哄他们村里的姑娘,脸这玩意儿又不能当饭吃,最后受累的还不是他们村的人。
所以相比女知青,男知青在乡下更不受待见。
大队书记也只是提一嘴,至于这些知青怎么决定就不归他管了。
果然,在第一个知青站出来问了借住老乡家是怎么算的之后,队伍里就有人陆陆续续的站出来,苦着脸朝知青所走去。
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最后剩下的只有方明霆,一个女同志,和最开始问大队书记的那个男知青。
唯一的女同志叫张丽萍,长得就一副柔柔弱弱西子捧心的模样,一路上郁郁寡欢,心事重重,明显就是属于那种下乡有隐情的。
不过大队书记一点不关心这位女同胞的隐情,这样的人他这些年也碰上不少,也不意外对方会选择留下来,毕竟就这位女同志的体格要是真住知青所,可能一场风寒人就没了。
大队书记其实不想要这个女知青,但小杨村的大队书记实在是太鸡贼了,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对方已经选够走人了,好在大队书记也没指望过这些知青会干活,这才不至于当场黑脸。
而最开始问他的话那个男知青会留下来,大队书记也不意外,毕竟对方一路上都给人一种不差钱的感觉,明明是下乡却时不时给人显露下手上的腕表,家庭条件一看就很不错的模样,这种人要不是家里实在没办法,也不会下乡。
但这个叫方明霆的小伙儿会留下,大队书记就很意外了,毕竟从着装上看,方明霆的穿着称不上差,但也真没多好,对方竟然也要在老乡家借住?
察觉到大队书记的目光在自己身上明显停留的久了些,方明霆也不惊讶,毕竟这种事上辈子就发生过一次。
如果方明霆知道大队书记的心理活动,一定会拍着胸脯告诉对方自己真不差钱。
甚至在这个年代,方明霆称得上一句富裕。
大概是因为亲生父亲离世的早,母亲又明显靠不住的样子,所以方明霆一直很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当然就是钱了。
方明霆读书的时候就想法设法的赚钱,后面他下乡亲妈又送来五百,所以方明霆虽然一副看上去就不怎么富裕的样子,其实身上有小一千块钱。
准确的说,应该是七百五十二块八毛五分钱。
有零有整的。
这个年代,为什么这个年代工人吃香?归根究底还是赚的多呀,他爸死的时候已经是个正式工了,一个月工资有三十多块钱。而在农村,一个成年人累死累活干一天也就赚个两毛钱而已。
从这就可以看出,方明霆有多富裕了。
方明霆现在的小金库足足的,当然不会委屈自己。
第70章 最后的知青
大队书记带着方明霆三人去找能给知青借住的老乡家, 虽然方明霆三人都明确表示不吝惜钱,但能让三人满意的还是少了些。
前面说了,有些知青直接和当地的村民成了家,这种是不需要考虑住哪儿的问题的, 毕竟其中一方的根儿在这, 家里随便腾个屋子也就解决了。
但那些知青和知青结合的, 就比较头疼了, 总不能让人家小两口再住在知青所, 不然那些单身的知青多尴尬。
村干部们聚在一起一合计, 然后就将村子里的空房让了出来。
当然, 这种“让”不是免费给知青们住, 而是让他们花一笔小的代价将房子买下来,或者不想买的,租也可以, 总之先解决住的地方。
这年代的人出个门都需要开证明,所以人员流动性不大,但只要是人, 就有生老病死, 这么一来大杨村其实也有不少闲置房。
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住这种房子,但凡手里有点钱, 家里人再搭把手, 就能起一间新房。
有些乡下人忌讳这个, 但城里来的知青们却顾不上挑三拣四。
毕竟这种房子虽然外面看着破了些, 甚至房龄比知青所都要老, 但相比睡在大通铺上, 成了家的知青更愿意住这里, 只要稍微修葺下就能住人, 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单独的房子,是他们在大杨村的“家”。
知青们高兴,村干部也高兴。
相比前面那种情况,村里的干部们是非常支持知青们内部消化的,村民们也不愿意知青们嚯嚯他们村子里的年轻人,所以但凡有知青愿意买闲置房,村民们报出的价格也算公道。
但这种情况毕竟还是少的。
大多数知青还惦记着回城,所以除非知青本身的年龄已经非常大,拖到不能拖的年纪,就比如最早下乡的知青,其余的知青还是不愿意放弃回家的机会的。
所以,大多数知青都选择在老乡家借住。
这种方式比买闲置房代价小,也能避免去知青所受罪。
方明霆上辈子就是选择的买村子的闲置房。
没啥特别的原因,方明霆单纯不喜欢和太多人住一起。
这个年代还没有计划生育的说法,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都是多子多福的理念。
像是方明霆原生家庭只生了一个孩子的,真的是极少数。
这个年代大部分人生孩子都是四五个的生,城里尚且要考虑生孩子太多,家里能不能倒腾开的问题,但乡下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乡下最不缺的就是地方了,实在是住不开,在空地上再起个房子就行,砖房盖不起,难道土坯房还盖不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