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夫郎靠收租暴富了[种田]
许久,老先生抬头对着荆行:“‘罗’子与你相悖,五行相克,生于身之间,死与生身之运,这字压不住你的命啊,不如改叫‘荆行’意味度过坎坷便会一帆风顺。”
老师傅这番话顿时让众人都看向他,闵母手里的日子也不选了,着急的不行,“老先生,您这是什么意思?我儿子,他......”闵母怎么都不愿意把那个死字说出口,眼眶越来越红,胸口难受的紧,就连声音都不自觉带着几分哽咽。
“面上虽显坎坷,八字与罗不和,换个切和八字名字就好。”老先生说着便拿起毛笔刷刷在纸上写出‘荆行’二字递给闵母,“如若信得过我,便姓闵名为荆行。”
闵母红着眼眶双手接了过来,荆行看向这个老先生,上次他来这边的时候是找的楼下章算先,叫他只是随便说几句话让改个名就行。
然而,他这个要求被这老师傅恰好听到,老师傅又从他徒弟这里知道那小汉子是武馆老板,便来了兴趣,叫他徒弟把这两个名字写了出来,好好研究了一番,如今又有荆行的生辰八字,这“荆行”二字也并非是好名字,但并没有那么不好。
这“闵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无事所成短命之人,现在却买了房子开起了武馆,而这个给的“荆行”名字祸福相依,虽大灾之后必有后福,但也能看出来命途坎坷,两者都不是好名字。
虽然这老先生不在荆行预料范围内,但只要结果是他想要的就行。
闵母对着这老先生感激不尽,哪怕不是真的,只要有人这么跟她说,那她也会毫不犹豫给她儿子把名字改了。
荆行摸出银两给了老先生,闵母千谢万谢,还想请这个老先生吃饭,老先生摆摆手,“不了不了,你们打算先哪个日子开武馆啊,如果可以的话,我这老头子也想去凑凑热闹。”
闵母连忙回应:“大后天的辰时,武馆这边都准备好了,这个时间是最好。”
老先生笑着摸了摸自己胡须,点点头。
众人出了店,闵母因为这件事哪里还想得到让老先生帮忙算季福和荆行的八字,她便说去官衙改名字,直到衙役盖下章印的时候,从这一刻开始,“闵罗”这个名字便跟他逝去的主人一样离开了。
闵母和大家都并没有看出什么,只是大家闵罗闵罗叫习惯了,一时之间改口还有些不大适应,喊上一两声的时候还觉得有些别扭。
但凡一件事重视起来,其实这件事做起来也不难,启东两兄弟和季福是先适应的,他们刚刚就试过了,还是直接“荆行”这样顺口一些,大人听到他们这样叫也就跟着这样叫,没多久就适应了下来。
因为大家都没有看过修好的武馆,在集市上逛了逛,就跟着荆行去武馆这边了。
其实说武馆也不太像,荆行建的是学校类型的武馆,简称武校,有吃饭的食堂,有大澡堂,有集体宿舍,当然,锻炼身体是最重要的,而后面山丘训练场,学校里面的擂台,都是有的。
这些都带大家一一看过,就连启东两小子都想来体验一番,太新奇了!
还听荆行说会有秀才郎来教书。
众人闻言不可思议看向他。
“这、这不是一个武馆吗?怎滴还有教书先生?!而且还是秀才啊!这得花多少钱啊?!”
第58章
这个武馆还要受到郑文星大人这边的影响。
荆行还记得郑大人走之前叫他走到远一些跟他说话, “能用的人太少,政法规定实施不下,就凭我们微薄的力量也很难拯救那些还身处水深火热的百姓们,你应该懂那种有心却无力的感觉, 而现在朝廷就需要想你这样的能人。”
郑文星的再次邀请, 还是让荆行有些在意, 但他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也对朝廷这些不感兴趣, 他还是拒绝了郑文星,但当时就想到了学校, 学校是一个国.家人才的储备。
他在赶路回来的时候就写了信给郑文星, 他并没有高谈阔论把现代那一切都写在信上,结合实际, 给郑文星写了详细的能实施的新学堂建设,先建设的必须是小学,小学六年制其中可以参加国.家的考试, 小学读完读初中, 依旧三年制,这九年,就可以给国.家选出有用人才。
其他孩子就算没有去当官, 那文化水平上去了, 生活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等将来人们都忙起来了,就可以办幼儿园了,这一系列都能带动当地一切, 大学在这里就不必了,吃饱穿暖才是必要的。这般写了七八页信纸, 他也只能帮到这里。
然而,荆行没有想到,他还没跟着走镖队伍回到荣福县,郑文星道的信就已经在回来必经之路上等着了,传信的是郑文星的亲卫。
荆行打开信一看,上面就写着“皇悦,此事由你来办。”
上面还印着郑文星郑大人的红章。
这事最终还是落到了荆行头上,所以这武馆也就建成了武校,学校标配的就是食堂和宿舍了。
宿舍八人间,上下床的那种,也有四人间,价格自然是贵的,荆行为秀才先生们准备的两人间。
学员第一批两百个都收齐了,三十三个左右为一班,有六个班级。
而“老师们”荆行也在修武校时就找好了,主要上“语文”、“数学”、“体育”,随便找这三科老师来当六个班的班主任就可以了。
就这样,卧龙山庄的唐武、唐寅和唐烜都被荆行给薅来和他一起当“体育老师,就是这“语文老师”秀才郎难找,况且荆行还要年轻的这种,那就是难上加难。
如今到现在,这武馆一切都准备好了,这秀才还没有找到一个,但整体规划就在这里,他不会因为秀才郎难找就改。还好他有强大后盾,荆行跑了县衙两三趟了,从本县问道隔壁县,都没有年轻的秀才郎,他只好写封信去郑大人那边要几个年轻的秀才,顺便跟他们说学校已经建好,四月十五开校。
在四月十二这天,荆行买了一辆牛车,这来往都是坐村长家牛车,现在他们家用牛车最为频繁,有时候借牛车的时候,都只是他们几个人,有时候村长这边有急事,他们自然也不好借,还要麻烦马汉子,还不如自己买一辆。
荆行一直在寻摸,如今才找到了乖顺的,荆行可能因为骑过马,上手很快,都把这个卖牛车的给震惊了一下。
荆行赶着牛车回到村里,一路又受到围观。
现在的闵家是他们根本触碰不到的高度,也就只能看看凑凑热闹。
荆行把牛车赶回家,闵母和启娘子刚好回来。
荆行从牛车上下来,闵母看着这牛车,“你买了多少钱?”
启娘子听闵母这已经见怪不怪的语气,不由几分好笑。
荆行老实报了价格,闵母点点头,“还算可以。”
她已经完全接受了荆行这般动不动就来一个“大件套”的事。
有了牛车的确方便,闵母也知道荆行是为了他的出行方便。
之后两天,闵母都赶着牛车在村子里转,不知道她学牛车的,还以为她是特意在村子里转来显摆的。
闵母不仅自己学还叫上了启家两兄弟,这两兄弟年轻学的快,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学会了赶牛车。
十五这天,启东赶牛车比较稳,便让他来赶,因为闵家武馆开馆的事和闵家小子改名的事在当天就传遍整个村子了,今天不少村里人都想去县里看看,凑凑热闹,沾沾喜气,在这一年里也发发财,这村里的牛车就这么两辆,大家都去,便有好些提前去跟村长家说的。
闵母这边不用想肯定能坐满。
与闵家交好的启家、季家、王家还有村长家,都是要去的。
马妇人也想到这样的情况,昨日特意来串门,问问这边,启家五人,季家三人,王家四人,再加上闵母,总共十三人,应该还可以坐的下两人。
马妇人便道:“那我叫我公爹公婆都坐这里来,好多人都想去县里看看,真的是挤疯了!”
马妇人一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上门提前来说的数不清,说了满人了,那些人就说挤挤还能坐的下。
推荐文章
作者其他作品
上一篇:摆烂后我继承了千兆家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