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夫孩子热炕头
二十七赶大集。
“官道已经通了,我们去两天一夜,晚上就在县城里住一晚,不用担心,要不是天气冷,就带你跟孩子了。”石宏大由着于良吉在他怀里滚来滚去,明天就是二十七了,他们要去县城采购年货。
“本来以为今年可以跟着去的,结果还是不行!”于良吉噘嘴不高兴。
他本来打算带着宝宝和几个孩子一起去县城,从打头一年知道石宏大不喜张家村,他家的年货就从来不去张家村的大集买了,直接去县城采购,十八里铺的人组成个车队,买什么都团购,刘文喜负责出面砍价,每年都能省下不少钱。
两年下来,大家都习惯了。
今年于宝宝出孝,于良吉早就想好了,要带孩子出去走走,这一憋就是两年多,过了这年就三年了。
孩子好像都没怎么出过门,一直在守孝来着!
“太冷了,你俩都去我还能安心采办东西吗?”石宏大抱着怀里的人给他顺毛,“我还要去给上头一封总折,顺便问一问,你那个事儿,到底咋个意思?可别是被人给贪了。”
“你这么问恐怕不太好吧?”于良吉没进过官场,现代也都是透明化办公,还真不知道这古代是咋个情形,但是看过不少古装剧,里头的官场可黑着呢。
“有什么不好的?总不能装聋作哑吧?”石宏大不服气:“那可是多大的功劳啊!”
说句大不敬的话,换个官当当都使得了。
石宏大可不想小于举人辛苦的种了果树,让别人摘了果子。
“你这样直挺挺的问不好,万一上头那啥一多想了,可咋办?”于良吉想了想:“要不就别提这事儿了,上头什么时候给,咱们就什么时候接,反正咱们也不着急。”
于良吉拍了拍他:“我有很多比尿素更重要的东西,要是上头真不讲究,也别怪我奋起反击。”
“你要怎么反击?”石宏大很紧张,要是威胁到朝廷,可就难办了,虽然说现今这位天子是个心宽的,但是绝对不是心大的,那心眼儿小的比圣太祖还厉害。
就看前些年敢趁着圣太祖过世之时,政权交叠之际,蠢蠢欲动的高丽,直接让那位派人给灭国了,就知道那位可是个记仇的,当时他可是才登基。
这是他的上司曾经喝多了,跟他说的那两句醉言。
“我还有很多跟尿素差不多的配方,要是有人敢假冒,保证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于良吉气哼哼,要不是冬月太冷,腊月事情越来越多,东西也还没到,他早就研究上了。
这地方啥都没有,光靠老天爷赏脸吃饭,真是没有安全感。
第二天,石宏大他们起早走了,幸好官道已经打扫完了,十八里铺的人这次车队里头,有了付二柱子。
大家一起去了县城采购。
于良吉趁机穿了一身短打扮,跑去了大棚,石宏大不在家,带走了巴家父子和刘文喜,剩下的人,都管不住他。
大棚里的东西都长势不错,虽然损失了一些青菜,但是菜椒、黄瓜和柿子这样的东西还好,这一冬因为天气的原因,生长缓慢,不过现在好歹也都结了果子,可以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了。
于良吉给它们追了一次肥,这两天柿子就可以红了,到时候无论是自家吃,还是送礼,都够了。
刘宋氏看着于良吉干着急,没办法,大老爷可是说了,小老爷不能再生病了。
“放心放心,我心里有数,就这么一会儿,没事儿的!”于良吉给大棚里追了肥,还去看了看各家的木头箱子,每年冬天都有这么些木头箱子种植青菜,不求产量多,但求样数多。
从生菜香菜到油菜菠菜,还有一箱的油麦菜,因为于良吉喜欢吃清炒油麦菜。
“您弄完了快回去吧,小少爷一会儿该找您了。”劝不住,只好让于宝宝看着点他,他不听别人的,总会顾念于宝宝一二。
“好吧,我这就回去。”于良吉只好放下手里头的水瓢,披上了衣服,回了书房。
不一会儿,于宝宝就带着家里的孩子们找来了,中午他们的点心和汤都在这边用,然后于良吉考校一番寒假作业里的内容,接着便会睡午觉。
到下午一点半起来,看着孩子们做寒假作业,顺便点一下晚上吃什么,若是要洗澡,也是这个时候洗,不然晚上太冷,洗完澡怕着凉。
晚饭吃的是大碴粥,素油炒咸菜,还有一盘白切肉,蘸着蒜酱吃,一来,这个不油腻,二来,葱蒜不离口,百病绕道走。
第二天,下午三点不到,石宏大他们就回来了。
这次去县城,大家都买了不少东西。
“这么这么多?”以往过年买东西,没这么多的啊!
“没办法,怕天气再变坏,而且大家一冬天都没怎么出门,家里也急需一些生活用品。”石宏大看于良吉出来,赶紧拉着人进屋,外头自有刘文喜去安排。
“多买点也好,过年嘛,松快点。”于良吉想了想,这一冬天,因为一直下雪,还真没人出去过,以往大家就算不去县城,还能去去张家村赶赶集,买点日常用品,今冬不行了,太冷,没人愿意出门。
后来又赶上了冬季冬瘟,几乎各家都有人生病,更是不敢开门。
“嗯。”石宏大看了看于良吉,小声跟他道:“我上了总折,一句没提你的事儿。”
201 大年初一
没提就对了。
“不过你让大家做的甘草杏,我们统一卖给了县城里的一家大商行,价格特别高!”石宏大想起一件事儿,立刻给于良吉报喜。
“大家都赚了一笔吧?”于良吉想到这个时候,也的确是卖甘草杏的最佳时机。
“可不么!”石宏大乐呵呵的跟他说他们去卖甘草杏的情形,东西是好东西,当然能卖上价格。
晚上吃完饭之后,石宏大给于良吉看了他们采购的东西清单,其中,每年都要采购的调味料少了很多。
“去了县城才知道,这场大雪,阻挠了很多东西,南方过来的海货都没多少,很多人半路被雪隔离,最后都就地处理了海货,回转了老家,这边的海货连价格都上来不少。”石宏大看着清单山的东西叹了口气:“出去了才知道,外头的风雪比咱们这里大多了,咱们这里还有北山和西山挡风,外头的平原上,大雪下的更多,有人担心,外头草原恐怕风雪更大,来年怕是要起兵灾。”
“为什么?”
“草原那边,有朝廷的供给,还能过的下去,那些没投诚朝廷的部落,可就没那么容易过了。”石宏大还是很有大局观的人。
草原当年被圣太祖打下来一半,另一半直接投诚了,不过中原的百姓,是无法适应草原的生活,这草原,还是外族人占据,每一年都给朝廷进贡,朝廷有火器,而草原有马匹。
这些人就跟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不过这样的人毕竟少,草原上最多有两三个部落敢来打秋风,剩下的都特别老实,因为他们都被圣太祖用大炮轰过,知道火器的厉害。
而临盛县,是一个靠近边境的县城,跟边关就隔了一道山岭,山岭那边是边关镇,边关镇外头,就是已经扩建了很大一块地方的新万里长城,旧的是曾经的万里长城,新的是用水泥青砖建起来的,离原来的万里长城相隔甚远,边关两层长城,都是边防重地,屯兵无数。
圣太祖当时设定的双层防线,据说是为了保险。
且两层防线上的人员,不是固定的,是来回调动的,一点一点的调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将兵,保证军队的战力,永远都是充沛的样子。
“所以他们可能会来进攻?”于良吉知道他们这里靠近边关,但是一直挺太平的,根本没有什么一风吹草动就害怕的自觉。
“可能吧,不过放心,最多只是紧张一些而已,外头的人打不过来。”朝廷最重边防,最防范外族。
就是这段时间物资可能会紧缺。
“那就好。”于良吉松了口气,虽然有穿越前辈珠玉在前,可说到底火器是掌握在朝廷手里的,而外族还生活在冷兵器时代,一旦打起来,双方武器就不对等。
但是哪怕是一面倒的战争,也是战争。
若没必要,最好是相安无事,或者小规模冲突,千万别引发什么大战。
石宏大还说,因为大雪封路的关系,南边很多东西都运不过来了,例如冻柿子之类的?
于是甘草杏的价格才会卖的那么高!
没办法,北方不产水果,也没什么制成的果干,南方的运不过来,不吃甘草杏,还能吃什么?
总不能过年的时候,连点像样的东西都端不出来吧?那些大户人家讲究着呢!
听得于良吉哈哈大笑,他真的只是不想浪费而已,没想到头一年就让大家伙儿很赚了一笔。
二十八贴窗花。
今年,于家可以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儿了。
于良吉穿戴的厚实无比,带着于宝宝和一群孩子们,端着浆糊贴对联,黄厨娘她们剪窗花。
时隔二十七个月,于家再次有正红的颜色出现了。
其实早在猫冬的时候,宋氏母女俩就已经做了很多大红颜色的衣服,于宝宝的新年装于良吉看过,看到的时候没觉得,等宝宝试穿之后,他就笑趴下了。
因为于宝宝穿起来好像人形红包!
“真不愧是学武的,看看这福字儿写的,有一种金戈铁马的气势!”于良吉贴了个福字儿在大门上。
石宏大眯着眼睛看他赞赏的盯着福字儿,回头他就写了好几个福字儿,连菜园门口都贴上了。
于良吉撇嘴,小心眼!
水井上,让小黄贴了写的“细水长流”的红纸黑字,平时打水都是他跟巴多或者巴图、老黄他们做;仓房贴了刘文喜的“五谷丰登”,他就喜欢家里有余粮,挤得仓满房的架势;巴多则是在猪圈贴了“肥猪满园”;阿雅在鸡窝贴了“金鸡满架”,虽然里头还有大鹅和鸭子在;黄大厨在厨房的四个大水缸上头,都贴满了“年年有余”的红纸;巴图最虔诚,他让于良吉亲笔写了“六畜平安”的字,贴在了牲口槽子上!
于宝宝带着几个孩子在屋里的墙上贴了他们自己写的四字吉言,像什么“抬头见喜”、“万事如意”、“事事顺心”等等,虽然字体很幼稚,但是六七岁的小娃娃,能写这么一手毛笔字,反正于良吉很是高兴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