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子科举逆袭为内阁首辅
作者:小稻饼
时间:2024-08-29 02:12:36
标签:种田文 爽文 无CP 科举 权谋 朝堂
他们这几方人员虽立场不同,互相防备着,但却默不作声地做事。
出其不意地,他们把整个贡院安排得井井有条,让所有人都闹不出半点儿幺蛾子来。
没多久后,贡院的大门被上了封条,内外各个门都有兵卒把守,把贡院围得铜墙铁壁般严实。
乡试期间,入内的所有人都不得离开贡院。
寅时一到,贡院内的几千余名的举子们,逐一从考差手里拿到了本场乡试第一场的考题、答卷等。
等他们拆开封条看到了此场乡试考题,顿时考场内哀嚎一片,还有的学子抽泣上的。
“肃静!——考场内不得喧哗!违者剥夺乡试资格!”考差们立即出列敲锣警告。
举子们很快就安静下来了,不少人不由得愁眉苦脸,抓耳挠腮。
他们早该知道!小秦大人的手底下,怎么可能会在考题难度上放水!!
整份考题看上去,真的规规矩矩的。实际上,这都是表面的!!
第二篇八股文的考题,那命题主旨宽泛得,真是一点点儿边界都没有,所有人都可以发散来写。但是想要写好,要言之有物,那可真是太难了!
最后一道的策论就更加不用说,全开放的命题,却是难度最高的。
税改?举子们中的大多数人连宣国目前有多少种税收名目都说不清!!!
从这些税收的由来,目的,作用,目前的效果和弊端是怎样的,到户部的权责,国库与税收与百姓与商户等的关系……那些能够扯进文章框架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反而让人无从下手。
谁能想到,这两个字的题目,让他们这些赶考京城考场的举子们瞬间就后悔了!!
呜呜,他们还不如去冀州考场,他朝过了乡试、会试,等有机会入朝为官再去瞻仰小秦大人!!!
众人心里委屈得泪流成河,看上去蔫了大片,直把那些考差们、内侍们看得很是惊奇。
少数上了年纪,白发苍苍的学子脸上的悲伤不似作假。只是他们的神色,悲伤中又有种释怀。
在负责考场纪律与巡逻的考差们、内侍们看来,则是感觉这一届的学子们不太行呀,才第一场下场便这般垂头丧气。
卯时起,秦朝宁与诸位副主考官们开始在考场内巡视。
他长得又高又俊朗,站在官员们的首位,特别容易让学子们辨识出来他就是秦大人。
沿途号房里面的不少举子纷纷停下手里的动作,均是抬头好奇地看向他们本场乡试的主考官。
那些眼神和视线夹杂太多情绪,有敬慕的,有委屈巴巴的,有郁闷的,有嗔怪的,有幽怨的……
见此,几位副主考官不由得打了个哆嗦,颇心虚地往秦朝宁身后挪了挪,抬头看了看头顶的房梁,避开学子们的目光。
说实话,要是他们当年乡试遇到的主考官是小秦大人,可能他们也要返乡再熬三年……
秦朝宁没觉得自己这般安排考题有什么问题,轻声“……咳。”
随即,他扫了扫这些学子一眼,示意他们集中精神应对考题。
顿时,举子们大多数脸上一红,立马慌慌张张地继续埋头苦干。
只是,有时候想努力也有心无力。
好多人觉得自己过去那么多年读了那么多书籍,眼下在这份考题面前,那可是没半点儿用处。
他们哪怕掏空腹中笔墨,都改变不了他们对于制度、民生、各类杂科信息匮乏的事实。这般缺乏实质性认知的情况下,如何能够让他们言之有物!!!
写不出来!
完全写不出来!苍天呀!!
不过,还是有极个别少数的学子不管考官巡视,不管别的学子怎么哼哼唧唧,他们心无旁骛地落笔,用那点笔墨写尽胸中良策。
这次乡试,京城贡院很多细节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下场的学子们其实都清楚,这寒冬之下,他们所处的考场已经很好了,肯定比其他考场的环境都要好。
他们这几日不用担心感染伤寒,或是受冻难以支撑整场秋闱!
待到了正午时分,东厂的内侍们与考差们还为所有学子都派发下去一碗热姜汤,一个热乎乎的杂粮馒头!
这可是自他们为了科举下场应试以来,从未有过的待遇!!真是让人既心生感激,又苦恼至极的一次赶考体验!!
特别是寒门学子们,他们大口咬着杂粮馒头,大口喝着热姜汤,眼眶都湿润了。
这点姜汤和馒头对于他们这些身上棉衣都是又黑又硬的人来说,说是救命都不为过也。
要是他们将来有一日也有机会,他们也要造福天下学子、天下百姓!
傍晚,等戌时的锣声响起,所有学子的考卷、草稿用纸等都被收走。
学子们迎来了第一场应试后的休憩时间。考署那边则开始灯火通明,全部官吏都忙碌起来。
第183章 恩科秋闱结束
外帘官们弥封的弥封, 誊写的誊写,内侍们在一旁给他们递东厂裁剪好的纸条,做好的浆糊, 统一的宣纸和笔墨,还帮忙整理考生原卷, 又称墨卷,以及誊录官们誊写好的卷录, 又称红卷。
随后,对读官们与内侍们, 以二比一来分组,检阅墨卷与红卷是否有出入或者误录信息。
所有检查确认无差错的红卷,由考差与内侍一同搬去内帘官们所在的考署内厅。这才到了阅卷的环节。
秦朝宁、几位副主考官、二十名内帘官这时候已经分别在几张长案桌侧依序就座。
从考署外厅搬运过来的红卷,会先由内帘官们初阅初评, 他们打分过后, 再传递到几位副主考官们手里。
其中,这些红卷中倘若有答得十分优秀的考卷,则由外帘官在红卷卷面空白处写上荐语, 等到了副主考官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就会着重审阅这些考卷。
若是副主考官们亦对该答卷同样十分欣赏与看好, 则也需要在空白处写上他们的荐语。随后, 这些有双重荐语的答案,就会被呈送到秦朝宁面前,由他这位主考官定夺名次。
本场秋闱, 应试学子共六千三百二十一人,整个考署忙碌到二更天, 也不过是处理了三分之一。
这还是因为是第一场乡试,众人的精力好, 才这般高效。
深夜时分,秦朝宁让众人喝过公厨送来的羹汤后,在内侍们与五军营兵卒的护送下,前往考署后方的大通铺歇息。
而那些未处理的答卷,则会在东厂内侍、五军营将士、顺天府考差三方的见证下入箱封存,贴上封条。
待到翌日白天,再拆封,继续弥封、誊写、评阅等。
后面几日的乡试,流程与第一场的相差无几。整个贡院内,所有事情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偶发有几名学子身子不适这种,也有考差、内侍带着贡院指定的大夫在考场内该学子的号房就诊。
最后,这些学子是否选择坚持应试,还是提前离场,皆有考差、内侍协助与监察。
等乡试结束后,京城贡院的许多事情传遍了整个冀州。
无他,考题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考场环境与各种对考生的安排又太有朝廷对老百姓的关爱!!真是……让人既爱又恨。
这些考题还被学子们拿来与冀州考场的考题做对比,又和以往的乡试试题对比。
一对比,学子们就知道问题点出在哪里了!
秦大人注重实事与实务!!
他们敢说,本次乡试排名靠前的那些举子们,要么是读书破万卷的世家子弟或者官家子弟,要么是行过万里路阅人无数经历沉淀过的。
只有那些世家与官家才能提供那般丰富的藏书供子嗣后代学习,知识一代传一代。
也只有那些有着厚重的切身经历的人,才能眼里心里有着天下事,百姓事。
而其他平平无奇,凿实中规中矩一步一个脚印读书的那些学子,在这次京城考场的秋闱中,确实难以交出一份有深度有实用性见解的文章。
本场乡试又怎么会有好名次?
这些事,哪怕贡院的考署仍旧在封闭状态,阅卷评卷未结束,也早早被呈到了厉帝的案桌上了。
他看得好笑,特别是看到那些学子们聚在各个文社里面嗷嗷叫的趣闻,心情好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