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 下
李冰当下就将这个好消息禀告了秦王庭,嬴稷对于蜀郡愿意学习秦国文化非常高兴,但派谁过去便成了问题。
首要的一大难题便是地理因素。
你说派个没名气的过去吧,人家会说你不重视,友谊的小船指不定还没上去就翻了。但是现如今有名气的年岁也大,没几个能受得了翻山越岭之苦,到时候老先生出了事于秦国损失更大!
在秦国,文化人那可都是国宝级别的存在。
秦王为此愁坏了,觉得这是个宝贵机会的朝堂各派系立刻上谏言,其中最靠谱的说法是派遣学子们过去,也给年轻人一个发挥和锻炼的机会。
就当秦王愁得眉毛胡子都快打结之时,他忽然想到了鬼点子最多的吕小安,于是就指使曾孙子去向吕小安讨主意。
吕安不知前因后果,当时的赵小政也说得不甚清楚,于是,正忙着捏泥巴(——赵政语)的吕安随口说了句:既然我们过去不方便,不如请对方过来呀。
“到咸阳还能好好照顾一下。”将赵政的含糊话语不知道理解成什么的吕安如此说道,“既然对方不相信我们过得好,那不妨就让他们亲眼看看咯。耳听为虚眼见方为实,说再多都没用的,指不定人家还以为你是吹嘘呢。”
吕安可以对天发誓,他就是这么一提议,他哪里知道秦王就真的这么做了。做了也就做了,但是咸阳没什么旅游线路啊。
不知道哪个人提议的,他们竟然将风车和水车作为了一条特色线路,甚至将吕安当做了特色之一,大概意思就是——看,我们秦国的小崽子都能做出这么牛掰的东西哦,你说我们秦国厉不厉害?
呃,这的确挺有震慑效果。但是对于吕安本人就是羞耻PLAY了,若非吕小安一番撒泼打滚,现在故事里的主角就是他吕安而不是不清不楚的吕氏小童了。
做人很低调的吕安感觉每次听他们介绍都觉得自己被架在了火上烤,风车水车他只是提了一个概念,主要还是匠人们造的。但对此,收了秦国一大笔工酬而且还接到了大笔风、水车部件订单的匠人们都十分淡定,还反过来劝吕安出名要趁早,多个年少聪慧的名气也挺好的。
当差点被反过来洗脑的吕安从这些大匠宅院中出来时,他脚步都是虚软的。
秦国处处是人才,他们甚至将从蜀郡带来的蜀黍进行烹制做成秦国口味美食再反推销给这些人,口口声声还称这是我们感情的象征,我们秦国愿意先一步了解你们云云。
朴实的蜀人居然很吃这一套!
而此后,这三人在咸阳待得太愉快根本就不想回去了。还是秦王看情况不对,觉得你不回去不是招人误会嘛,最后半强行半劝服地才把人安安稳稳送回去了。
为此,这三人还用刚学会的秦文向嬴稷上了一册奏书,上头述说了自己震慑于秦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且表达了想要留在咸阳继续求学的心愿。
「终于有人觉得我们老秦人文化的博大精深」,秦王表示十分感动,然而最后还是拒绝了他们。
这三个年轻人并未在历史上留名,但是因他们而出现的“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却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了一个人尽皆知的典故。
此后,年年打着“求学”名头从蜀地前往咸阳的学子们越来越多。事实上,跑来观光的人远远比求学的人更多。
但是,人一到咸阳就往热闹的地方跑,送去上课了,还要扰乱课堂秩序,关心的话题都是咸阳哪儿哪儿好玩,这就不太好了。
最关键的是这些蜀人性喜自由,不了解秦国文化和法令的情况下常会做出些让人为难的事情。
无奈之下,秦国干脆另外开了一条【旅游专线】。秦国每年春天派会蜀话的秦人去褒斜道北端口的眉县接人,一路将人护送着来咸阳,还陪着他们观光。
在自眉县到咸阳的过程中更是必须要将秦国法令……尤其是最关键的那几条要同他们说清楚。
在咸阳活动的时候更是必须要抱团行动,不能脱离群体。
如此玩上一圈之后,等秋末再将人送回去眉县。
……什么?冬天下雪了栈道难走?呃,这就和我们没关系了,反正你们不允许留在咸阳。
如果要留也可以,先通过基础法学考试再说。
早期这些来咸阳的人当中几乎没有人愿意留在咸阳,更被提还有什么考试,这些人只是来咸阳看个热闹顺便采购东西回去倒卖的,但渐渐就有年轻人表示想要留在咸阳求学的意愿,如此不过过了两年而已。
这些来“旅游”的人每次回到蜀中都要将咸阳的消息带回去。巍峨的宫殿、强壮的兵士、美丽的姑娘、热闹的街市、风味完全不同的食物……每一样都能让他们津津乐道很久。
但是最重要的印象还是秦军的强大。
在蜀国人民基本还在使用布甲和木甲,少数才能够装备金属甲胄的情况下,他们沿途看到的秦军尽数覆甲执锐。虽然他们因为品级不同所穿着的甲胄品级也不一样,但他们的最低限度几乎就已经是蜀地的中上等了,更何况秦军还是经过了战斗训练,行动间很有章法,这一点是蜀军远无法比拟的。
在那一场叛乱之后,蜀郡内几乎所有的擅兵指挥之人都被秦国斩杀,现在的蜀郡内部基本都是自己靠着记忆胡乱练练,这也是李冰入蜀后基本没有遇到为难的原因。
出来一看才知道,彼此之间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差不多就是青铜对王者那么大的区别。
但是蜀地人民很想得开,他们作为被中原文明认定为蛮荒之地的“蛮族”所聚集而成的部落,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迎头追赶的感觉。
他们不怕需要追赶,就怕没有机会追赶。现在跟不上不代表以后更不上。
巴蜀之地养育出来的人,无论男女,骨子里都有一股子百折不挠的劲,就和广泛生长在他们土地上的竹子一样,看似细细长长极为孱弱,然纵有强风过境亦傲然挺立宁折不弯。平日里,他们深埋地下,但只要给了他们机会,便能一飞冲天。
来学习,然后超越。
这就是留在咸阳的蜀民的想法。
对此,嬴稷表示毫不在意,他甚至嗤笑着对来谏言的臣子道:“你可知我秦人,从泥里面爬出来到现在用了多久吗?”
他举出一只手来回一翻,“五百年。”
“我秦国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不是轻松走来的,万不至于连这点肚量都没有。”他嗤笑了一声,“寡人今天有这个胆量放开手让蜀人学习,你们难道没有这个胆量?”
大王,这不是胆量不胆量的问题啊,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然而,最近秦王威势愈甚,众臣子互相交换几个眼神,最后还是应了下来,然后很快转入下一个议题。
既然允许蜀国学子到秦国学习,那就必然要建设一个学习机构啊。
现在各国都建立了学宫,广纳天下读书人为自己的国家吸引人才,但是秦国没有。
这不仅仅是因为秦国一贯重武轻文,主要原因还在于秦国尚未有立国学说。
别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倾向,譬如齐国便是倾向于儒学或是道家学说,但秦国不一样,他们倾向于以法治国,但你要说是法家……也不全然,他们更多是倾向于哪个有用就用哪个的实用派。
秦国如今用人的标准就两个:一个是你有才能,不管是文武都行,有了功绩自然就有封赏;另一个就是你要懂得秦国法律,如此就能成为秦国的基层小吏,然后可以靠着政绩一步步向上爬。
但是,对于如今的诸子百家们来说,他们根本就摸不准秦国的节奏啊。加上秦国的铁血政策和大部分学说都是相背离的,秦国本身的文化底蕴又差,久而久之,自然也没有大家入秦进行学术研究。
……不,有一个。
秦国现在有个荀子在。
荀子虽说是儒家学派的大家,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儒家,他的很多观点在嬴稷看来也是颇为认可的。
只是儒家思想里头有一些格外软弱的东西,是嬴稷所不喜的。
于是,嬴稷有一日就召了荀子入殿详谈。
双方足足辩了有半日,嬴稷输了。秦王年纪大了有些任性,虽然输了但是还是不承认,气哼哼地将人赶走了。荀卿施施然回到了住处,脸上是一如往日的淡然。
过了三日后,嬴稷复又召请他入殿,这次嬴稷赢了。虽然赢了,但嬴稷一点也不高兴,他总觉得哪哪都不太对味。
于是隔了五日,嬴稷又请了一次荀卿。这次双方自朝谈到日暮,最终,嬴稷认可了荀子这个人以及“他的”儒家思想,并且提出了聘请荀子为秦国官员一事,主司教育。
但,嬴稷还是提了一个关键性的要求——秦国可以支持荀子在秦国开设学宫,甚至可以将荀子的学宫设定为官方教育机构给予补助,就像齐国的稷下学宫一般,但是,荀子所传授的知识必须经过秦国官方的筛选。
荀卿的弟子们对此颇有些不快,不过荀卿的态度却很是淡然,甚至有一些意料之中的味道,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个结果。
秦国讲究法不容情,而儒家思想中,讲究的是礼运天下,并且认为法制是最为低端的统治方法,儒家最高理想是人人知礼而遵礼,如此便没有人犯罪了。
但是一个世界的最高道德典范一定是和法律站在同一条线上的。非礼,无法也。所以,这其中也不是不能变通的。
而荀子,恰恰是最懂变通之人。
荀卿曾在稷下学宫以及学习生涯中无数次和各家争辩,要争辩就要了解对方,虽然是儒家但是熟读诸子百家经意,擅长取其精华用其糟粕攻击对方,战国末年最强嘴炮王者卿表示对此……毫无难度。
至于法儒之争……荀子微微一笑,不能明着灌输,难道不能潜移默化吗?
用自己的学说改变一个时代,这不正是他想要的机会吗?
而且意外收获是,其在秦王面前亦是侃侃而谈直述学说的模样吸引到了当时旁听的赵政,加上荀子是他阿兄的先生,赵政对荀子天生好感度就高,小少年现在对于荀子的学说非常感兴趣。
只不过因为他身份敏感,不好正儿八经拜师。荀子到底是儒家的人,作为王孙的他如果公然跟着荀子学习就是在释放一个会令秦国上下都感到不安的讯息。
好在赵政年纪小,他便借跟吕安出去玩为借口跑过去蹭课,对此嬴稷亦是持默许的暧昧态度。吕不韦私底下同异人也说了此事,二人均生出了一番「秦王想要进行改革」的预感。
但他们也知道秦王为何犹豫。嬴稷的年龄已经大了,而太子安国君显然不是一个能够继承他意愿的继承人,改革一旦开始而半途而废,对国家对国民的伤害是致命的。因此,嬴稷不敢开始。
推荐文章
作者其他作品
上一篇:[综英美]合欢老祖改造系统
下一篇: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