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山顶
要测定内部附加部分所受的影响,就必然要进行承受撞击耐力的实验,这样,熊耳的计策就成功了。因为实验的结果必须等一星期后才能出来,熊耳决定改日再来拜访。他暂时回大町镇了。
一星期后,厂家通知说实验结果已经出来。那时正是夏季发生遇难最多的时期,但署长对熊耳的汇报很感兴趣,积极地批准了他的请求。上次熊耳是自费,而这次是出公差。
“假如如你所见,是件谋杀案的话,那可立了大功。你一定要彻底查清楚。”
署长十分兴奋地说。
熊耳到工厂时,厂长已经准备好了资料等在那里。
“让您久等了,结果出来啦。”
“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
“哪里哪里,这是我们厂方当然应该做的。我们趁这个好机会,把厂里的产品整个检验了一遍。要对登山者的生命安全负责嘛。多亏您的关照,我们还发现了几个必须加以改进之处,倒是我们厂方应该感谢您呢。”
厂长的话决不是社交辞令。一般的制造厂商都不愿意进行这种实验。如果实验的结果出了次品,不仅必须收回不负责任地拋到市场上去的次品,而且信用也一落千丈。
厂方这么痛快地接受了熊耳的要求,并把无关的其它产品也进行了检验,说明熊耳的计策十分成功,同时也显示了有名的老厂可贵的向前看姿态。也许这些老厂正是由于这种姿态,才能确立并保持自己的信用。
“实验分为防护范围、帽体材料性能、帽体形状、泡沫苯乙烯衬垫、头部两侧的海绵垫、勒带、头垫、戴用的安全性等九个项目。您委托我们进行实验的产品,是登山头盔C—742型,爱称‘冲天帽’。”
随后,厂长郑重地向熊耳说明了记载着实验数据的材料。
根据他的说明,加在头盔上的撞击力,首先作用于帽体,接着经过隔网、衬垫等缓冲装置,从头皮传至头盖骨,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波及脑髓。根据帽体及内部缓冲装置吸收和减小撞击力的作用如何,以及是否减轻了头部所受的打击,就能测定头盔的防护能力。
头盔是依靠帽体的凹陷、歪扭、破碎,内部缓冲装置的破碎,以及勒带和其它纤维质物品的松弛、截断等,起到吸收和减小撞击力的作用的。
要吸收和减小撞击力,重要的是使力量分散,并延缓其到达头部的时间。尤其是突然加于头部的加速度,会损伤脑髓深处,因此阻止其迅速到达头部,就成了关键问题。
考虑到上述情况,他们把要检验的头盔戴在人头模型上,这样实验装置就可以测出达到脑髄部分的冲击加速度,
“冲天帽的材料使用了玻璃纤维,而且我厂又进行了强化处理,因此耐撞击性能极佳。另外,在耐热性能方面,这种材料也比遇热就化的单纯塑胶材料优越得多。从这点来看,这是最理想的帽体材料。我们还在内部装了隔网和泡沫苯乙烯衬垫,在头侧包了一圈海绵垫,以便能经受很大打击。别家产品还没有这么高的防护效果呢!”厂长自豪地挺起了胸。
耐撞击实验是以下述方式进行的:把重量五公斤的铁锤,从各种不同的高度,落到人头模型戴着的冲天帽上。
物体落到人头上时,势能为三百焦耳时会发生骨折,七百焦耳就会出现血肿。因此,人体头部能承受的撞击力,是在三百焦耳以下。依照这种耐撞击能力进行实验的结果,冲天帽的防护能力可以承受从十五点三米的高度落下的铁锤。这时,进行实验的头盔出现了比熊耳拿来的“样品”还要小的裂痕,内部也受到损伤,隔网的吊绳断了两处。进一步加强撞击力进行实验的结果,用同一铁锤从十六点三米的高度落下时,帽体以及内部装置产生了几乎同样的损坏。也就是说,这两次实验的样品都受到了超过本身防护能力的打击。
冲天帽因其帽体和缓冲装置性能良好,可以吸收约五百焦耳的势能。不过,勒带和隔网的吊绳不很结实,一旦断开就会造成极高的加速度,这也是冲天帽的缺点。厂长对此抱歉地表示要马上进行改进。
造成影山头部重创时,头盔所受的打击,相当于两公斤的滚石从四十点八米的高处直击头顶。要用一般的人力施加这么大的打击是不太可能的。当然,这种打击也会影响到内部装置。
尽管如此,这并未影响到熊耳对影山的头盔作出的判断。实验的结果,科学地证明了有人对影山和头盔分别加以打击,然后再把二者合为一体(把头盔戴在影山头上)。
至此,已经可以确认存在着罪犯,K岳北峰山顶构成了杀人的“密室”。
第12章 巧设圈套
一
收到熊耳的实验结果以后,大町警察署十分兴奋。但是,实验仅仅是科学地证明了确有一个罪犯存在,而对罪犯本身仍然一无所知。“科学”这一字眼很唬人,但毕竟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说明罪犯的真实面目。
尽管肯定了是谋杀,但警察署并没有成立破案班子的计划。被害者的尸体早已化成了骨灰,杀人现场的情况也依然是个谜。
熊耳沉重地感到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己过去也是吃破案这碗饭的,怎么却把尸体这一犯罪的重要证据轻易地付之一炬了呢?
当然,如果不是在阿尔卑斯山顶这一特殊现场,或许也不会被罪犯在尸体上所做的手脚蒙混过去。
罪犯充分利用了山顶的特殊环境。山峰虽然比“俗世”高二、三千米,但绝不会改变人们的天性与邪念。有时人们为山峰的妖娆秀丽、巍峨雄姿所感动,以为那会劝恶从善,其实只是一种浪漫的错觉。凡是人迹所到之处,无论山峰还是俗世都是完全一样的。
固有的俗世概念并不确切,应该说人迹所到之处统统都是俗世。可是,熊耳却不知不觉地盲从了人们的说法,真以为“山峰是纯洁神圣的,登山者中无恶人”,并因此毫不怀疑地把在神圣的山顶上发现的尸体作为遇难者处理了。
他憎恶罪犯利用了登山者的“纯朴”。
“无论如何要抓获他!”这已成为熊耳一个坚定的信念。
罪犯的所作所为难道真是无懈可击吗?熊耳准备首先全力找到破绽之处。他行凶后是怎么脱身的呢?尽管还理不出头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他没有借助于直升飞机之类的机械力量,罪犯自己肯定也是一个擅长于登山的人物,否则就不可能登到现场。
被害者——熊耳已很有自信地称遇难者为被害者了——在被害前后,并没有直升飞机之类的东西飞临K岳山的上空。使用这类东西,不仅需要同谋,而且必然会有很多目击者,同时也会引起被害者的警惕,不易下手谋杀。
罪犯是依靠自己的双腿爬上“无人登临的山顶”,又从那里逃掉的。但目前还完全猜想不出他使用了什么方法。罪犯选择的“密室”,的确是天衣无缝的。他在那里没有留下一点蛛丝马迹。
其它地方是否有破绽之处呢?
上一篇:花骸
下一篇:死亡的狂欢(短篇集)